設計美學作業二
由西方設計美學精華中來做分析整理:
(1)數值比例:
運用了初期認為最美的正圓形與正方形結合成廊道,
然後運用文藝復興前後發現「A:B=B:A+B」的數值約為1:1.618的形式組合成整體的建築,
如人的比例,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比例,以及後方的柱子等,皆出現黃金比的比值美學。
(2)幾何系列:
幾何圖形關係的延伸想像,在圖面之中可以發現,
整體的圖面配置形式相當的對稱、平衡,有規線的準則,其左右對稱,
以視平線(水平線)為基礎,並以垂直線為對稱造型,但又有細微的小變化,
也就是有一點對比,好比中間的兩人談論的哲學,一者指著天而另一者指著地,
這樣的對比手法,被認為是美的。
(3)構圖術:
整體是由黃金矩形重複向內縮的結合,由某些特定的圓、
方之間的完整內切與外接所形成的必然美的偏方,也就是原先構圖的原則,
還具有透視的效果,也就形成幾何構圖中的構圖術。
(4)時間系列:
時間系列的數值關係,是具有韻律、合諧的調性,
可以從圖面中看到人的等距離等倍數之重複出現所形成的美感,
其人與人之間的排列以及其他建築造形元素對稱的排列時所形成的美感,
也就是此圖的韻律感。 而合諧的共鳴有如人與人以及柱體樓梯等的相互組織,
產生一種合弦,也就形成造型上的合諧美學。
漸層的等距離或倍數距離重複,且漸強漸弱,
可以看到人群的分佈有弱,中間強調,然後弱,再強,就形成造型上的漸層美感。
(5)文化符碼
一、西方工藝品-地獄門
這座雕塑位於史丹佛大學校園內的康特羅丹雕塑苑,為羅丹的雕塑作品。
地獄門以但丁的《神曲》為主題,描寫人類在地獄受苦難折磨的景象,
互映之下而產生這件偉大的雕塑作品。地獄門高達6公尺,裡面共有186個人,
由17組作品組成,共17組場景各自敘述故事,生老病死生命歷程,
貪婪、慾念人性翻攪糾纏,全部鎔鑄在這扇無法開啟的大門上,
從1880年到1917年逝世為止,羅丹前後花費了37個年頭才完成。

分析:
(1)數值比例:
地獄門整體的長寬比為1:1.618的黃金比,柱內的小門長寬比則大約為1:3。
(2)幾何系列:對稱、對比、平衡:
此雕塑的結構、立面的柱、門皆左右對稱,中間有個凸出的人像為沉思者,
與其他形成對比,而左右的量體大致相同,形成視覺上的平衡。
(3)幾何構圖:構圖術:
使用極為理性、對稱的矩形分割。
(4)時間系列:韻律、漸層、和諧、調性:
人像的交錯排列,呈現韻律感,像其中一個故事三影子,
在地獄門頂端,以三個重複形象置放不同角度,產生了新視覺、
創造更複雜的節奏,立面的凹凸也使作品有漸層之分。
(5)文化符碼:柱式與神話(守護神):
除了柱式外,門上其中一個雕塑位於巴特農神廟柱頭頂樑下的命運三女神,
便是希臘神話中地獄之神,大量引用神話元素,
讓雕塑的故事融入多元的地方文化色彩。另外,以但丁「神曲」為主題,
則代表述說著地獄的情景。
二、西方建築-淡水馬偕教堂
此為淡水禮拜堂,即是馬偕於西元1973年所成立的第一所仿哥德式的長老教會,
淡水教堂是後來由馬偕醫院醫師宿舍所改建的,現今為縣定古蹟。
仿哥德式的尖塔,採用飛扶壁柱頭,以小帽尖裝飾,外牆以清水磚砌造,
內部採用有鋼筋的RC柱及樓板,屋頂大跨距的鐵骨承拖住,
再以木板作為天花板左邊的中塔高聳入天,鐘聲遠揚,
教堂內如聖桌、講台、座椅等都仍維持原來的佈置,
甚至保存有一座百年古鐘和一部民國前三年的YAMAHA古風琴,
教堂外觀以極佳品質的紅磚構成,且牆面變化有序的磚工手路係出自於當年設計名匠「樹司」。
下圖為其立面、剖面、透視。
分析:
(1)幾何系列:對稱、對比、平衡:
此建築正面分為兩個部份,一高一低,但各自都以中軸線作左右對稱。
(2)幾何構圖:構圖術:
立面窗戶有圓弧和三角形窗玻璃的相接,窗戶構圖分布在三處,
分別為最大的單個窗,依序到最小的三個窗。
(3)時間系列:韻律、漸層、和諧、調性:
重複出現的窗戶因大小、位置、排列不同,並延續到其他立面,
隱隱約約形成了一種韻律規則。
(4)文化符碼:柱式與神話(守護神):
教堂正面有著聖父、聖子及聖靈「三位一體」,鐘樓則是「五餅二魚」,
以及「客西馬泥禱告」的基督教義。
三、西方建築-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Köln Dom)是高157米的哥德式大教堂,
是歐洲北部最大的哥德式教堂,其中還保存著據說是東方三博士的遺骨。
於西元1248年開始動工,1880年完成,西元1996年輩納入世界遺產,
是科隆的標誌,與特裏爾、美因茨大教堂一起並稱爲德國的三大教堂,
為全世界最高的德國科隆大教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科隆被嚴重破壞,
現今它是一個文化中心,室內有許多博物館、畫廊、藝術展覽,
此外,科隆的藝術和音樂界也非常活躍。
分析:
(1)數值比例:
科隆大教堂的設計相當嚴密,樣式和寬度到中央教堂中殿的高度比例,
計畫是以a的形式。
(2)幾何系列:對稱、對比、平衡:
教堂本身左右對稱,以長方體為主。教堂的尖塔與教堂本身形成對比,
再加上左右兩邊的突出和正門半圓形突出,平衡了建築物巨大高聳的個性。
(3)幾何構圖:構圖術:
鳥瞰科隆大教堂,其屋頂呈十字架形,為頭短腳長的拉丁十字架,
屋脊高61.1公尺。西側入口有兩個高聳的尖塔,為教堂最高的部份,
北塔高157.38公尺,南塔高157.31公尺。立面大量使用尖塔的元素,
產生往天空的方向性,象徵著信徒希望透過高聳的尖塔和宗教的洗禮直達天堂。
北塔和南塔的對稱讓整個立面多了一分莊嚴感。
(4)時間系列:韻律、漸層、和諧、調性:
眾多長廊的拱型頂端交織出一個穹頂的特殊感受,
而柱列由近而遠生出是學的先後順序形成時間感,
而曲型的柱列和長廊也形成了韻律感。
(5)文化符碼:柱式與神話(守護神):
底下有三道大門,右邊大門雕有使徒聖彼得及聖保羅遇難的故事,
中間大門雕有聖母瑪利亞、創世紀、及橄欖山上講道的故事,
左邊大門則雕有主耶穌誕生時遠自東方來朝拜的三博士。
兩個高塔與正面山牆組成的面共有七千平方公尺,是全世界教堂最大的山牆面。
而哥德式以交叉肋拱、高扶壁、飛扶壁、尖拱結構和新裝飾體系的廣泛應用為特徵。
高、直、尖的造型有強烈的上沖趨勢,暗示接近天國的信念。
四、西方建築-打狗英國領事館
這是一座英國人設計,中國工匠施作的洋樓式建築,成功的結合西方設計與東方巧藝的建築,
乃中國近代史上最具重要意義的古典建築之一,由於它的出現,揭開以後台灣的洋樓發展。
由英國人設計,採用歐洲新文藝復興風格、以為維多利亞式時代之洋樓造型,
特別是羅馬柱式的改良,經帕拉底歐將各種柱式形式比例予以固定。
其型式為紅磚木構迴廊建物,為文藝復興時代巴洛克式建築風格。
官邸原建築式樣為斜坡屋頂及方形無圓拱木構迴廊,亦無頂冠帶,
於日明治33年(1900)改建屋頂為有頂冠帶(無山字頭)圓拱磚造迴廊。
此建築所使用的材料為紅磚、花崗石、三合土、咾咕石、木材梁架等,
其中三合土主要為赤糖汁、糯米漿及石灰所製作而成的。
平面配置上屬座北朝南,東、西、南側皆臨陡峭懸崖,北側連接鼓山,
建築平面呈曲尺形(L形),基地北面略有緩坡,後半部闢為地下室,
正面寬度比西面小,拱券迴廊於西南向全設,東側亦設一部份。
構造部份,建築物整座臺基在迴廊底下及樓梯底下均採磚拱,
欄杆則是以精良磚工砌出空心欄杆,磚柱的作法則有方柱、
併柱及轉角柱。其中,立面外牆半圓拱卷分大、小,拱卷又因比例而有不同尺寸,
拱卷為丁砌三層,上加拱背。牆肩包括頂冠帶及檐牆,
屋架則是採木桁架。至於結搆特色為頂冠帶、柱節拱基、半圓拱圈磚砌、
外牆及內牆弧拱磚砌、壁爐煙囪、紅薄屋瓦屋頂、桁架優雅結節等等。
下圖為其平面圖。
分析:
(1)數值比例:
使用正圓、正方、正幾何形與黃金比例矩形,其立面比例以5:8之黃金比例作為分割方式。
(2)幾何系列:對稱、對比、平衡:
主要以力學穩固作用,平面、立面設計嚴謹。左右完全對稱、穩定、
和諧、講究對稱均勻、亦趨向規律化。南向的立面上由五組大拱圈及兩組小拱圈,
以對稱形態構成正立面語彙。西向立面則可以分成兩個部份來看,
一樓部份由四組弧拱立於左半部,二樓則有六組大拱圈及兩組小拱圈,
同樣以對稱形態構成。而小拱圈上外表面兩個凹型小圓圈是維多利亞時期之代表作、
除裝飾外尚且發揮結構力學之作用、增加結構之穩定與安定感。
(3)幾何構圖:構圖術:
文藝復興後,構圖術裡有所謂的黃金分割與黃金組合,用於立面上,
也介入平面柱列的操作。一座房屋之設計圖、東西南北四面、
主要繪製一面結構圖、其他三面比照參照施工。
本館西南二面最美、是照相取景的好地方。西南二面則為原始結構。
(4)時間系列:韻律、漸層、和諧、調性:
入口頂上採用羅馬式的半圓拱圈,連續的半圓拱外觀非常具有節奏感及韻律之美,
而轉角處的拱圈較小而牆柱大,在力學上有強固作用。
(5)文化符碼:柱式與神話(守護神):
文化符碼可分為西方和中國兩方面來看:
(a)西方:
頂冠帶磚拱圈拱圈及迴廊是此建築最明顯的建築語彙,
與十九世紀中國沿海地區出現的「卷廊式」建築與南洋的西方列強殖民地建築,
東亞殖民樣式(Colonial Style)有很密切的關係。
十九世紀英國的殖民地樣式洋樓迴廊皆很寬廣,因迴廊空間的使用率很高,
英國領事人員多在午後的迴廊上喝下午茶、聊天或聚會,
而此官邸以迴廊迴繞三面,北向則無。
另外,此建築擁有細緻的磚工將英國女皇維多利亞「VR」記號彫刻,
官邸內設有煙卤壁爐等歐式設施,此皆為英式官邸的生活樣態。
(b)中國:
有七階踏階接迴廊, 落水管為竹節狀,是清末洋樓的特色。
迴廊走道地板鋪設正方紅磚、南正門入口以「入」造型、表示歡迎各位貴賓入內參訪。
東迴廊走道及樓下走道以六角龜型紅磚塊鋪路,代表久久長長之意。